深圳创新校招规则:提前调研毕业生需求,让“人找岗”变“岗找人”
在“金九银十”的求职季里,一轮走进上海、山东12所重点大学,携带超过8万个优质岗位的广东秋招,正在创新校招的“游戏规则”——以求职者为本,提前调研每所大学的毕业生需求,提供合适的岗位进校园,让“人找岗位”变成“岗位找人”。

9月23日,“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秋季招聘活动上海交通大学专场在交大闵行校区霍英东体育中心举行。
9月23日,“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秋季招聘活动在北京、上海同步启动。其中,上海启动仪式暨上海、山东地区首场招聘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今天的广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人才、更加渴求人才、更加珍爱人才!”广东省副省长李运在启动式上表示,本次招聘活动旨在为高校毕业生来粤就业搭平台,拓渠道、促匹配,让广大学子在校门口就能遇见伯乐。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启动式现场了解到,不同于以往企业“广撒网”、求职者“盲目投”的单向模式,此次“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上海站活动,以求职者需求为原点,串联起政策协同、企业适配、服务创新的全链条设计,让不少求职者现场感慨,以前校招大多是企业“给什么岗,我们选什么”,现在是“我们需要什么,岗位就匹配什么”。
三市联动,提供更多就业选择
作为“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秋季招聘活动的一部分,9月23日至29日,深圳市联合汕尾、河源两市在上海、山东开展一轮招聘,其背后凸显的正是广东省“以强带弱”的人才战略布局。
“从全省的角度来说,我们这次联合汕尾、河源,可以形成大湾区人才协同梯度。”深圳市公共就业中心主任张智荣近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本轮秋招打破了城市间的人才壁垒——深圳作为核心城市释放高端岗位,汕尾、河源则提供差异化就业选择,形成“高端引领+基础支撑”的人才梯度布局。
澎湃新闻从深圳市人才办了解到,本轮上海、山东的招聘,共提供8.23万个优质岗位,其中不乏年薪超50万元的高端职位,更有上百个“百万年薪”岗位,并配套人才公寓、子女入学等政策。
“我本来想来看看深圳的企业,但是竞争压力大,看到汕尾的企业展板上也有一些对口的岗位,就来咨询一下。”9月23日,一名同学在上海交通大学专场招聘会的现场说,原本自己只考虑深圳、广州的企业,但这场招聘会让他看到了大湾区不同城市的机会。
通过统一的招聘平台,广东将深圳的产业优势、汕尾的空间优势、河源的资源优势打包呈现,既避免了大湾区内部城市的“同质化抢人”,也为求职者提供了“梯度选择”的可能。

9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学专场招聘吸引众多学子参加。
澎湃新闻从上海交通大学招聘现场了解到,对比以往各地单独招聘,此次三地联动显著提升了岗位适配度,汕尾、河源岗位的投递热度也明显上升。
汕尾企业信利半导体公司人事专员黄业涵介绍,此次三城联动不仅扩大了招聘范围,还借助大平台的优势,提升了汕尾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无疑是汕尾吸引人才、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好契机。
从“人找岗位”到“岗位找人”
“我是机械工程专业的,这次比亚迪有几个招聘岗位和我们专业对口,就专门过来投简历。”9月23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专场招聘比亚迪展台前,在读博士张同学对岗位匹配度十分满意。
而这种“高适配感”,源于一场持续数周的“前置调研”。
“我们大概提前两周就跟学校对接学生需求、统计专业方向,若算上沟通场地,则需要3-4周。”深圳市公共就业中心主任张智荣日前介绍,这种时间安排既保证筹备效率,又契合高校开学节奏。
筹备期间,深圳市人社局联合深圳人才集团与将举办本轮招聘活动的在沪9所高校就业办、院系等逐一对接,梳理岗位方向偏好、薪资预期、政策关注焦点等核心需求。
“我们把学生意向较为集中的企业反馈给深圳,对方也会通过线上平台等方式向我们实时更新岗位情况,我们就业办再通过学校、学院、班级等各级平台及时推送给学生。”同济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凌凌介绍,为了给学生提供最为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学校和深圳紧密协作,共同搭建起一个畅通无阻、高效互动的交流桥梁。
为此,“百万英才汇南粤”N城联动秋季招聘活动建立严格的企业筛选机制,不仅定向邀约高匹配度企业,更杜绝差企业、违法违纪企业,从而为求职者提供精准、安全高效的求职体验,“政府部门先背书,学生投递更放心”。
例如,在岗位设置上,上海交大专场侧重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企业岗位,鹏城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岗位,以及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医院岗位;而华东师范专场则侧重深圳大学、深圳技术大学、广东实验中学等学校岗位。

9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学专场招聘现场,求职学子和用人单位现场洽谈。
“以求职者为本,核心还是要落到岗位对接上,这是最关键的。”张智荣强调。
以福田区承办的两场专场招聘为例,本轮招聘活动共有30家优质企业参加,提供超过1500个岗位,包括中广核集团、深圳能源集团、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等优质企业,其中平均月薪超1.2万元 、年薪达20万-50万元的岗位超700个,一些岗位更是达到“百万年薪”。
“我们秉承‘以顶尖岗位吸引高端人才’的原则。”深圳市福田区人社局副局长刘志明向澎湃新闻表示,本次招聘活动从报名方式到现场体验都做了精心设计,希望能让上海学子感受到来自广东的满满诚意。
这样的诚意让不少求职者感慨,以前校招大多是企业“给什么岗,我们选什么”,现在是“我们需要什么,岗位就匹配什么”,这种逆向思维让即将步入职场的毕业生倍感暖心。
服务创新,重构求职体验
“面试笔试一周完成,offer如期而至,这是深圳对人才的尊重。”复旦大学法学硕士柴晶晶的经历颇具代表性。
今年4月,她通过“百万英才汇南粤”招聘活动,顺利入职深圳翠园文锦中学。而她的这次高效体验,源于广东对“求职者时间成本”的重视。
“年轻同事告诉我,现在入户全流程网办,一次都不用跑,最快24分钟就能成为深圳人,首次引进入户的应届毕业生还有机会领取补贴。”在深圳创业并参与本次招聘的深圳市玖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感慨道。
“上半年我们是在国家会展中心办招聘会,那里距离较远,大家坐车、坐地铁都很麻烦,来回路程要2个多小时,时间成本太高。”深圳市公共就业中心主任张智荣介绍,相较于今年4月的春季招聘,本轮招聘活动直接进入校办专场,覆盖上海9所重点大学,让岗位主动走到求职者跟前。
澎湃新闻从深圳市人才办了解到,为提升招聘效率和招聘匹配度,本次招聘活动还同步搭建了线上“引才通道”,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实现求职材料一键投递。
线上端,广东公共求职招聘服务平台与“粤就业”小程序开设专属专区,企业可实时发布岗位,求职者轻点屏幕就能查看企业详情并一键投递简历,为不能到场的学生提供便捷应聘渠道,进一步扩大招聘覆盖面和影响力。

9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学专场招聘上提供就业指导服务。
线下除企业招聘档口外,还设置AI服务专区、就业诊断专区、新手村、医疗点等多维展示区,不仅有专人为各类人才解读政策,还为签约学生准备包含城市攻略、政策指南的“六个一”礼包,助力求职者快速融入深圳。
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错配”、政策解读缺位引发的“犹豫”、服务碎片化造成的“低效”等问题,一直是传统校招存在的痛点,而“百万英才汇南粤”活动的创新探索,正为校招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当“以求职者为本”从理念变为可落地的机制、可感知的服务,城市与青年学子的“双向奔赴”,便更具生命力。
同济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凌凌说,这样的招聘会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对于9月26号的同济专场招聘会,很多同学们都比较期待。”

海报设计 郑达咖